小時候,我們家的生活不算太充裕,因此漂亮精美的童話書與我無緣,而迪士尼卡通錄影帶也甚多是二手。以前夜市還會有書攤來賣書,大小厚薄的兒童書籍琳瑯滿目,我們家的書幾乎是從夜市書攤買來了。當年書雖便宜,但印刷油墨也不算差,稍厚的有膠裝、薄的則是騎馬釘。
童話書是我幼時的珍藏。在無聊的鄉下童年,精彩又奇幻的童話撫慰了我的心靈,好多故事書都被我翻到爛,甚至因為我的書本被弟弟亂畫亂撕而痛打他。
童話故事的開頭總是這麼寫:「很久很久以前……」結局又總是這麼說:「從此以後,公主與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當我讀到《美人魚》這部時,結局令我心痛不已,美人魚為王子犧牲了自己,回到大海化成泡沫殞散。完全超乎孩子能夠理解的範圍,但卻是我最深愛的結局。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認知到那種純粹的愛情只可能出現在童話裡,現實世界的愛情遠比故事裡的還要複雜、困難。童話故事的規則很簡單,也不需要考慮到「現實」。因為,「現實」會帶來差距。而對於人們來說,差距就是最難克服的,或說,用不上心去克服。所以,我們開始不相信「真愛」的存在。
然而,人類不分男女心底始終渴望著「真愛」,從文學、電影、藝術等在在都可見到這般訴求。
二○○七年,迪士尼推出了《曼哈頓奇緣》(Enchanted),將童話裡的無邪公主拉到了現實生活裡,而且還可能是全世界最現實、最弱肉強食的地方──「紐約」。艾美亞當斯(Amy Adams)飾演的Giselle活脫脫像《小美人魚》的Ariel,美得脫俗清麗。當年的我還是個大一生,看到預告時只覺得這麼一個女人在那裡唱唱跳跳很滑稽,因為不信奉童話式的愛情,也不會想要去看這部電影。
多年後,在電視上看到《曼哈頓奇緣》便停下來觀賞,又歌又舞、天真浪漫的愛情、笑料詼諧愚蠢,就好像是真人版童話那樣。這是一部適合闔家觀賞的電影。那時的我這麼想。
前幾天,突然興起想重溫這部片的念頭。或許是由於多年來心境上的轉變,看事物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明明是老掉牙的喜劇卻讓我出奇喜歡。
我實在喜歡電影開頭,Giselle對著小動物們說人類需要嘴唇的理由。那首〈A true love’s kiss〉的歌詞之中,訴盡了嘴唇何以存在的原因,多麼美好呀!嘴唇的存在就是為了接吻,透過「吻」你/妳將會知道她/他是否就是那個人。
但,有趣的是,Giselle到了現實世界後,她明白了這個世界愛情運作的方式,是要先瞭解這個人的性格與喜好,才有辦法真正愛上對方。可若要瞭解一個人,到底要花多久時間?而會不會就在摸索階段時,對方的腳步就已經移開了?
愛,不就是一種感覺?可能在某個交會的眼神裡、某個肢體碰觸的瞬間,就愛上了。童話世界不存在「自私」與「理智」,只有「感覺」。這也是為什麼,Giselle在與Robert爭執之後,她的情緒有了一種新的「感覺」(公主懂得憤怒了,童話故事裡的公主脾氣都超級好,因為脾氣不好是壞皇后負責的事),又在她觸碰了Robert的胸膛時,她的心蕩漾起了另一種不同於王子的感覺。若說王子是既定,那麼Robert就該是命定了。
配成對的兩個人,必定有部分特質是相同的。Giselle來到現實世界後,明白自己有感覺的是Robert,但其實也是因為她在愛情裡(需要)的某些特質是「實際」,所以她最後與個性實際的Robert走在一起。
反觀Prince Edward,他自戀輕狂,縱使愛上一個人都是如此。而Nancy需求的另一半,則是那種操起甜言蜜語甜死人不償命、閃死人不負責的男子,正巧就是Prince Edward,他們所擁有的共同特質「高調」(或許可委婉地說,就是要透過言語來證明愛)讓他們愛上對方。
根據某本兩性關係的書籍所說,在這世界上,每個人會有一百五十二萬個符合你/妳需求的異性在等著你/妳。雖然是種聽起來挺安慰的說法,但愛情無法被數字量化,而「緣分」又是愛情萌發的基本元素,當然還需「感覺」來催化。若沒有了那層化學變化於表面浮動,也無法更進一步吧。
好啦,如果這兩樣都有了還等什麼?How does she know you love her? How does she know she’s yours? So just show it, and speak up!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