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終於鼓起勇氣觀看《殺人回憶》(살인의추억)。當初知道這部片,也是出於巧合。亂逛網站時,看到有人在推這部電影,並帶出劇情大綱。沒想到,這電影內容竟與前陣子韓語老師說到她小時候住所附近發生的駭人案件不謀而合。
雖然老師僅是大略提些當時的案發情況,卻引起了我的興趣。不過,上完課後,回到家我並無積極搜尋相關資料,卻在之後偶然間知道了以這案件為基礎,改編而成的電影《殺人回憶》。
劇情方面,不多贅述;而從電影來隱射當時韓國社會的觀點,不少影人也已寫過,因此也不從政治情勢下筆。
對我來說,韓國電影相當具渲染力,他們的情感偏向外放。但外放的情緒若沒有適當處理,很容易流於「煽情」。然而,重點就是在他們總能夠露骨地、大膽地直搗核心,寫實地呈現事實,而非避重就輕或顧左右而言它。簡言之,對於「描寫」,韓國電影不會單流於表面或形式,他們敢於寫出最深層的人性、慾望、悲哀、善良,甚至是最黑暗的惡。或許算不上細緻或面面俱到,但卻是一針見血。
《殺人回憶》這部電影,印象最令我深刻的,除了當人類面對「惡」時卻束手無策的無力感,更是因那一場又一場連綿的雨景,所帶來的沉痛與悲傷。片中描述,兇手總在下雨天犯案。我想,那雨不是單純的天氣變化,而是扮演了一個引介悲劇的楔子。既是悲劇的開場,也是傷心的象徵。雨景不管在戲劇裡或文學中,總是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劇情發展,下雨的場景也變多,不只是因為兇手選擇在雨日犯案,而是那雨就如被害女子的淚水、被害家屬的哭喊,對於殘忍兇手及無能警方的憤怒哀嚎,化成了雨水狠狠地打在所有人身上。雨勢越大,讓觀者的心也隨之焦急、傷痛。
再來,就是兇手在犯案的日子總會點播一首〈憂傷的信〉(우울한 편지)於電台播放。這首歌泣訴著已逝的戀曲,旋律甚是動人。然而,搭配《殺人回憶》的故事推進,卻令人感到悚然。藉由這首歌,似能推測出兇手的過去或許有難以撫平的傷口,而使他犯下如此駭人聽聞的案子。〈憂傷的信〉絕不僅作為劇情的關鍵或是配樂,更給予了觀眾想像的空間,且豐富了兇手本身的神祕性與故事性。
在觀影過程中,我的情緒始終緊繃,甚至好幾次停下來鬆口氣。以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忠實呈現了當年的模樣──肅殺、荒謬、殘酷、掙扎、悲慟,一切彷彿重頭在觀者眼前上演般。命運是如此弔詭,或該說這個兇手太幸運了,成功躲過法律的制裁。又或許能說,這一連串所發生的事,是因果演變而來:警察胡亂辦案,導致唯一的目擊者因受到過度刺激,甚而丟了性命;內部所持意見不同、外部支援因其他社會事件受限,拖累了偵查;當時國內科技不發達,縱然有精液、血液等鐵證也無法查出兇手到底是誰……天時地利,讓兇手逍遙法外,並持續犯案。
而當電台響起〈憂傷的信〉,天空再度落下淚雨,猶如預告,不管是劇中人物或觀眾都明白,又有一件慘案將要發生。來不及阻止、亦無法將兇手束手就擒,無力感緩緩攀升、蔓延,確實是種折磨。
尤其電影發展到中後段,有更多讓人有「怎麼會這樣?」、「怎麼又這樣?」錯愕且扼腕的場景。我喜歡最後警官痛毆他所認定的嫌犯的橋段,場景是在火車會經過的隧道前。那巨大的隧道,裡頭是一眼無法望穿的黑暗,也如那躲在黑暗中的兇手,看不到其形體,似鬼魅般未知,令人心生恐懼。
兇手至今尚未抓到,此連續殺人案件也已過了法律追溯期,是韓國史上的三大懸案之一。據說,當初導演奉俊昊拍攝《殺人回憶》的立意,是想兇手也會來電影院觀看此片……但我想,這部電影更想說的,或許不是對於韓國社會與政局的批判,而是「可怕的傷痕,時間是無法沖淡或抹去的。大眾不會忘記『你』曾經犯下多麼令人髮指的罪行!」
宋康昊在最後一個鏡頭,「I am watching you」的意味深遠,極具張力且讓人難以忘懷。
〈憂傷的信〉
留言列表